全市鄉村扶貧解困工作會議召開後,槐蔭區高度重視,積極研究部署展開工作。槐蔭區委書記李繼民表示,身處主城區,“槐蔭更要堅持城區農村兩條腿走路,不能厚此薄彼。下一步將通過優化資源配置、發展鄉村旅游、壯大現代農業、強化社會保障‘四位一體’舉措,下大力氣,把鄉村扶貧解困工作抓好、抓實,讓困難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後,將拉動消費超過30億元,增加就業崗位2000餘個,為消化吸引周邊農村勞動力和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
  借助資源優勢,近兩年槐蔭正積極引導農民搭上旅游業發展的快車,在部分鄉村試點了認養、採摘、垂釣和餐飲於一體的農家樂休閑旅游基地建設,參與農民每畝地的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
  形成合力
  整合資源打造“三個一”
  李繼民表示,槐蔭今年重點整合資源打造好“三個一”,重點幫扶經濟薄弱村致富。這“三個一”就是:利用今年下半年村“兩委”換屆的有利時機,選配一個好的村“兩委”班子,為發展村集體經濟和帶領村民發家致富選好帶頭人;分析每個村的地理、資源優勢,因村制宜、因地制宜,為薄弱村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特點的長期發展規劃;打造一個優美的鄉村環境,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前期綜合投入近億元的基礎上,再籌措資金2000萬元幫扶重點村改善環境、發展經濟。
  帶動增收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隨著槐蔭國際旅游度假區建設的順利推進,
  濕地公園、非遺園等一批重點旅游項目今年將陸續開放,融匯溫泉項目也即將開工建設,旅游業未來將成為槐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李繼民表示,根據預測,僅非遺園一個項目投入使用
  助推致富
  發展壯大現代農業
  在李繼民眼裡,
  西郊蓋韭、洋蔥,吳家堡大米和白蓮藕是值得槐蔭驕傲的農產品。“我們這四樣農產品有‘槐蔭四寶’的美譽,我們將依托這些品牌,為貧困農戶和薄弱村在引進先進技術、先進生產模式、名優品種上提供便利條件,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做大做強農業品牌,形成規模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引導貧困農民增收致富。”
  借助合作社等農民互助合作組織,發揮紐帶作用是槐蔭著力引導的一個方向。目前,槐蔭有席莊大米、億潤農產等農民專業合作社52個,入社農戶突破2000家,2013年農戶平均實現增收近30%。
  社會保障的兜底作用,對暫時還沒有能力靠“造血”改變生活狀況的一部分人群尤為重要。槐蔭每年將投入300多萬元,進一步做實低保邊緣家庭救助,對人均收入4500元以下的農村家庭,人均每年救助300元,考上大學的困難家庭學生每人救助3000元-4000元,在校的每年救助600元-1000元。針對喪失勞動能力、重度殘疾或重大疾病的農村家庭,槐蔭區還實施了農村特困家庭救助政策,每個家庭每年發放9000元救助金。 (本報記者 解照輝)  (原標題:槐蔭:“四位一體”扶貧解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s87xsstl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